首 页 阳光成长 阳光管理 七彩阳志愿者 阳光班级 阳光课程 阳光工作室 阳光资源 阳光足球 阳光博客 阳光心语
□ 当前位置:阳光资源>获奖论文>正文

[内部]“舍”与“得”
发布人:周晓丹  发布时间:2013/9/5 18:42:53
  

  “舍”与“得”

  新《纲要》中对科学领域提出了五大目标,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教育观念:“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能力。”

  《指南》中也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案例出现在大班科学活动《转动的乐趣》中,我为幼儿提供的探索操作材料有硬币、玩具棍、鞋带和茶杯。这些材料包含了线、面、体多个方面,丰富且多样化,有益于幼儿充分探索物体的转动。通过不断研究和反思活动的内容,我认为本节科学活动的难点在于“转动无处不在,且形式多样”。因此我决定大胆放手,在仅仅提出操作常规要求的情况下,任由孩子进行自由的自主探索。并以此为契机,观察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行为,总结此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教育理念。

  [教学活动过程及分析]

  1.讨论调查表,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

  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转动吗?你可以用动作来表示转动吗?”

  (杨宇沁用“开火车”的动作表示转动;闻思睿用“翻手腕花”的动作表示转动;余枢霆说:“电风扇是转动的。”;蔡雅琪说:“轮胎可以转动。”)

  教师小结:转动是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旋转运动的现象。

  教师导语:你们手里都有一张调查表《转动的乐趣》,现在请你拿着你的调查表,和同伴说一说,你在家里发现了哪些可以转动的东西?它们怎么样才能转动起来?它们的转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讲述调查表的内容。)

  分析:《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一份调查表,引导幼儿在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转动”现象,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探究欲望。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家里有这么多可以转动的东西,它们的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幼儿玩转动玩具,充分感受有趣的转动现象。

  教师导语:今天我们每个小朋友还带了一个可以转动的玩具。请你找好朋友来玩一玩,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玩的?

  幼儿自选同伴,操作玩具,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怎样驱使这些玩具转动,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玩法。

  教师导语:谁愿意说一说,你刚才和同伴一起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怎么转动它们的,它们转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玩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幼儿都笑着大叫:“开心!”教师有针对性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了不同玩具的转动方法,吹着转动的风车,推着转动的汽车,用手指帮助旋转的陀螺等等。

  分析:《指南》中指出:“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教师设计了这一活动环节,并有针对性的介绍不同方法,拓展了孩子们的认知范围,为他们接下来的探索环节做了经验的铺垫。

  教师小结:转动不仅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转动的玩具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呢!

  3.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材料,寻求多种使物体转动的方法。

  教师导语: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试一试,想想使它们转动起来的方法。

  介绍操作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 每人选择一种材料,在桌面上进行转动实验。

  (2) 开动脑筋,尝试多种方法使材料转动。

  (3) 试验成功后,与同桌的同伴交换材料再次实验。

  (4) 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篓子里,坐到小椅子上与同伴交流经验。

  教师:请你说一说、试一试,你是怎么让物体转动起来的?它转动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分析:《指南》中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活动方面,《指南》提出了三大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由此,我对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尤为关注,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片段:

  片段一:

  朱妍萱首先拿起了硬币,她用食指和拇指捏住硬币的边。手指交错,硬币在桌面上弹跳了几下,就停了下来。“不会呀,我看见过爸爸就是这么弄的。”朱妍萱自言自语地说。接着她反复尝试了三次,终于在第四次成功了。“你是怎么使硬币转动起来的呀?”我故作惊喜的问。朱妍萱笑着对我说:“我之前没放好就转了,有时候力气太大了,硬币才转不起来。”接着,像是要为了向我证明,她又用同样的方法转动了硬币,硬币在桌面上飞速旋转,她笑着看着我,下巴抬得高高的,满满地都是自信和得意。

  分析:通过观察和访问我发现,有6名幼儿都会弹硬币使之转动,有4名幼儿会用食指和拇指的快速交错使硬币转动,这种方法的习得主要来源于家长的行为。这些前期经验是教师已经预设到了,但是拥有这些前期经验的幼儿的明确数量是无法预料到的。于是,活动前教师并没有教授幼儿如何使硬币转动,甚至没有展开集体讨论,而是放手让幼儿去操作、观察、模仿、学习。根据观察所得,有的孩子通过操作从不会到会,甚至有的孩子通过相互学习掌握了两种以上的方法。

  片段二:

  “老师!老师!你快来看,我有一个惊喜要给你!”俞雨杉跑过来拉出我的袖子,“快来!快来!”我随她走到桌子旁边,只见她眨眨眼睛对我笑着说:“我可以不用手就让玩具棍转动哦。”“这还不简单!”同桌的汪锐丰对准桌上的玩具棍猛地吹气,玩具棍就真的在桌面上转动起来。“你这个太简单啦!”俞雨杉叉着腰笑着看着汪锐丰,“看我的!”只见她摆正了玩具棍的位置,然后掀起桌面上的塑料皮。由此而形成的角度使玩具棍像是处于一个小山坡,咕噜噜滚下来。“厉害吧!”俞雨杉开心地笑着,旁边围了好多孩子,都在好奇的问:“俞雨杉,你是怎么做的?在做一次给我们看看吧。”

  分析:在我预想到的许多情况中,都仅仅是人与操作材料的关联,我没有预想到的是可以运用身边的事物使得材料进行转动。某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孩子的世界比大人更宽广,孩子的想象无处不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容易受到约束,因此由此定出的所谓“要求”也是禁锢住了孩子的想象。可以放手给孩子去探究,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实例,也可以看出,此次科学探究活动达到了《指南》中针对5-6岁幼儿提出的目标“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片段三:

  程鑫睿认真看过俞雨杉的“新玩法”之后,跑回桌子边尝试了一次,成功地使他兴奋地跳了起来。他又拿起硬币尝试新玩法。他先将硬币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将桌面的塑料皮抬起,硬币从上移动到下。“我成功了!”程鑫睿抓着同桌张欣宜的手臂说。“你这个不对吧,转动不是要转起来吗?你的硬币没有转啊?它是滑下去的,就像坐滑滑梯一样。”睿睿停了下来,脸上没有了笑容:“不会吧?它不是转动的吗?”“你再试一次看看?”欣宜走到了睿睿旁边,再一次的尝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那该怎么办呢?”睿睿皱着眉头说。“硬币圆圆的和轮胎一样,轮胎不是竖起来才能滚来滚去的吗?我们竖起来试试看吧?”欣宜建议。几次试验之后,硬币成功地滚动起来。“成功啦!成功啦!”两个孩子抱着跳了起来。

  分析: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我一直保持着旁观者的姿态,并没有干预他们。观察结果很明显,新生成的操作方法促进了幼儿的发散思维。他们尝试将新方法运用在不同的材料上,并观察其结果。在活动中,自然生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转动?它和滑动有什么区别?”通过实验,两个孩子都得到了答案。这是偶然的现象,但我相信对于“转动”的概念在许多幼儿心中还很模糊。于是在讲评环节,我请睿睿和欣宜示范操作并讲解“转动”和“滑动”的区别,再次请孩子们去通过操作区别“转动”与“滑动”,使孩子们初步了解“转动”和“滑动”的不同。

  4.游戏“身体转转转”

  教师:玩具可以转动,我们的身体可以转动吗?

  教师:请你们跟着音乐,用身体的不同部分转一转。

  (在音乐声中,孩子们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有的人转动手;有的人转动腰;有的人转动头。。。。。。孩子们都很积极很开心,音乐停止后,还意犹未尽。)

  5.外出寻找生活中可以转动的东西,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可以转动的东西,有的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有的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转动的东西,让我们出去找一找,把结果记录在还没有做完的调查表上吧。

  分析:《指南》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最后两个环节是对科学活动的一个延展,将“转动”概念由实物引导向人体,由实物引导向世界。

  [教学活动反思及总结]

  一、“舍”一概而论,“得”适当的最近发展区。

  《纲要》中提出儿童发展的全面观,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对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因此,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纲要》的指引下,教师愈加重视因材施教,如何能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呢?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我意识到,教师的作用是架构让幼儿自我发展的桥梁,自我发展的前提是自我认知。因此,我舍弃了一概而论。大胆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使每一位幼儿发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得以健康发展。

  正如朱妍萱小朋友曾经见过爸爸弹硬币使硬币转动,知道操作方法和现象,但没有掌握这种方法。通过实验,她获得了成功,掌握了方法。还有的孩子初次看见弹硬币的现象,但通过学习,基本能掌握操作方法。甚至有的孩子已经会弹硬币了,他与转动硬币的孩子相互学习,掌握了两种使硬币转动的方法。这其实恰恰达到了《指南》中提出科学发展目标“5-6岁幼儿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

  在活动前,教师并没有以基本水平为出发点,“教”孩子该怎么做,但通过自主的探索和操作,每一个孩子都在满足了自我的最近发展区之后,得以成长。

  二、“舍”操作提示,“得”有效的思维发散。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幼儿的认知活动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直接驱使和控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知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我在活动前仅仅介绍了操作材料,提出了操作的常规要求,并没有以步骤提示幼儿该如何“有序的”操作。观察所得,俞雨杉在自主操作的愉悦氛围中,思维得以有效发散,跳出了操作材料的禁锢,将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桌子皮”与操作相联,并获得了成功。甚至,继她之后,还有一名幼儿用玩具棍搅动装材料的篓子,他骄傲地告诉我:“我发现小篓子也可以转动!”

  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的宽松氛围,正满足了儿童的本能,促进了其有效的思维发散。

  三、“舍”概念前置,“得”明确的概念界定。

  《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的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提出学龄前幼儿的课程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

  在活动中,教师淡化了“转动”的概念,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观察、探究、经历和体验的机会。《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并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试验中,睿睿和欣宜通过大胆猜测和实验验证发现了“转动”和“滑动”的区别。我请他们通过示范实验的比对,帮助其他孩子在初步体验“转动”现象的基础上,明确什么是“转动”,以积累和丰富他们感性经验和认识。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本节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三“舍”,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完善了自身的教育理念,更使参与活动的每一位孩子都在“舍”出来的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快乐,“得”到了成长!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在线调查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21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幼儿园 地址:(210017) 电话: 传真:
苏ICP备10217239号] 访问计数:
苏ICP备10217239号
创意美劳
礼仪养成
阳光花园
阳光期刊
一周食谱
幼儿体操
主题阅读

扫一扫